——專訪全國優秀教師、藥學院李祥教授
李祥教授在指導學生實驗
初見李祥老師,和藹可親的微笑、平易近人的談吐,讓我們在略顯寒冷的傍晚感受到溫暖。走進李祥老師的工作室,一方小天地,卻讓我們備感溫馨:書籍和實驗工具疊放,在零零碎碎中可見裝著小豚鼠的籠子,插著蘆葦的小花瓶。明明該是冰冷儀器組成的空間,卻因為這些存在而顯露出意想不到的溫暖。除了上課,這里是李祥老師和她的學生呆在一起最多的地方。隔壁就是實驗室,對面就是教室,李祥老師說:“辦公室我都很少去,我就愛和學生呆在這個地方。”
最開心的是獲得“我最喜愛的老師”稱號
李祥老師在中藥化學、天然藥物化學、中藥炮制及新藥研究等方面有30余年的教學、科研經驗,承擔專、本、碩、博各層次教學任務,主要課程有中藥化學(專、本)、天然藥物化學(專、本)、波譜學(本)、波譜解析(碩、博研)等7門,年均課時數400余學時。先后指導本科生獲省優秀畢業論文一、三等獎共4項,指導碩士研究生獲省、校優秀碩士論文共5篇。先后獲校“優秀主講教師”和“十佳教師”。2007年1月4日,根據《省政府關于公布2006年度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名單的通知》,李祥教授獲省政府“2006年度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14年9月9日,在江蘇省慶祝第30個教師節暨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上,李祥教授獲“全國優秀教師”表彰。面對種種榮譽,李老師表示自己最開心的還是獲得了本校學生評選出的“我最喜愛的老師”這一稱號,因為這是學生們選出來的。“我最喜歡的老師”這一獎項和她獲得的更高榮譽放在一起的話也許不值一提,但是她覺得這是學生們對她的認可,她認為最開心的一次獲獎就是這一次。
因為學生優秀,我必須做得更好
李祥老師自1982年在南京中醫藥大學開始工作至今,期間取得了許多非凡的成就。問起李老師如何看待這些榮譽,她說:“因為有這么多優秀的學生,所以感覺老師要做得更好,才能對得起學生的優秀。”李老師非常驕傲地跟我們聊起了她的學生。李老師帶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開創了南京中醫藥大學獲獎的“首例”:一名本科生成為我校首個江蘇省本科優秀畢業論文一等獎獲得者;一名碩士成為我校碩士生發表了SCI論文第一人;一名博士在讀期間發表了8篇SCI論文;兩名博士獲得了國家獎學金的榮譽,占了全校評定博士的二分之一,獲得了個人科研經費十二萬。
采訪中,李老師表示,她還有很多令她引以為傲的學生。為了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來做實驗,學生們每天早上五、六點就來到實驗室,直到晚上十一、十二點才戀戀不舍地回去。許多學生的寒暑假都是在實驗室里度過的。有一個外省同學,暑假放假回家住了一星期,就匆匆趕回藥學院實驗室來做實驗。期間由于火車票緊張,那位同學沒買到坐票,無奈只買了站票,于是就站了十九個小時的火車才回到南京。這一小方天地,僅僅三四十個平方,外加上旁邊的一個小實驗室,李老師的學生們每天在這兩個房間來回穿梭,完全沒有覺得房間擁擠,這兒就成了他們的家。
大學生活在改變,但是學習依舊很重要
李老師回憶起自己三十多年的大學生活,她說:“時代在變化,大學也在改變。”
因為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屆,當時的招生錄取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一,走進大學的人都感覺學習機會來之不易,當時的學生人人都爭第一。在食堂排隊買飯時都拿個單詞小本,晚上熄燈后教室都有人點著蠟燭復習。李老師稱她并不贊成疲勞戰,但是那股學習的熱情讓她記憶猶新,每個人都特別想把老師教的東西全部吸收進去。現在的大學生活非常豐富多彩,有很多社團、各種各樣的活動,這是當年所沒有的。不過,李老師建議,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現在很多社團,占用學生的上課時間辦活動,讓學生請假去參加活動,這樣就本末倒置了。其他的活動能力再強,在沒有掌握自己生存于這個社會的基本能力之前,都是無用的。
因為熱愛,所以一如既往堅守崗位
無論是聊到自己的學生,還是工作或是生活,話語中能明顯感受到李祥老師對其的熱愛。因為熱愛,所以更認真。李老師提到,她與學生的關系非常好,學生幫了她很多忙。
有一年冬天,上班路上路滑,李老師跌骨折了,之后每天都有學生送她上校車,還有學生不定期到家里幫她做飯。休息沒幾天,李老師吊著胳膊堅持給學生上課,因為下雪又滑了一跤,她進了課堂后,幾個學生硬把她拉下課堂送到醫院。李祥老師欣慰地說,學生真的很照顧自己,把她當親人一樣。每次和學生走在一起,學生會很自然地接過她手上的包或者書。“對于老師來說一定要認為自己的學生非常優秀、非常棒,這樣他們才能做得更好。”李老師還提到,無論現在的老師年輕與否,能當上大學老師的都是非常優秀的,特別是近幾年,從事大學教學的都是博士,教師的素質水平沒有優劣之分,重要的就是教學態度。身為一名教師對待學生一定要盡心盡責,上課要講得生動,不能照著書讀,要讓同學覺得,不聽就覺得可惜了。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對老師形象的負面報道,李老師覺得只有老師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熱愛,就是這么一個簡單卻溫暖的詞語,匯集成了李老師這三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也正是憑著這份熱愛,讓李老師舍不下這三尺講臺,繼續奮斗在教育的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