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艷,中醫藥文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31年,主持國家、省部廳各級課題17項,發表論文70余篇,主編著作10部,點校著作9部,先后副主編及參編專著40余部,主持或參加課題獲國家及省廳級獎1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先后獲校“先聲優秀教師”“首屆優秀教師”“巾幗建功標兵”和2020年度江蘇省“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日前,吳承艷研究員申報的“中國傳統醫學‘無名方劑’挖掘、整理與研究”獲批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者個人項目立項,該項目是我校獲批的第二個冷門絕學專項項目。
博識方藥文獻,參編時代巨著
《中醫方劑大辭典》編纂工作是針對上自秦漢下至現代的中醫方劑進行追源探流、繩愆糾謬的中醫文獻整理重大工程。初版歷經十年成書,相繼獲得1998年江蘇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基礎研究一等獎、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是史上最完整和最權威的中醫方劑典籍,在海內外中醫學界和科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吳承艷是初版副主編,之后作為執行主編參與《中醫方劑大辭典》第二版的修訂編纂工作。
文獻研究,清貧艱苦,繁瑣枯燥。辭書編纂,費時費力,要求嚴格,而吳承艷不計名利,默默奉獻。《中醫方劑大辭典》初版成書已近二十年,綜觀全書,重修的工作量與難度仍然很大。作為執行主編的吳承艷研究員與專家團隊對該書中后繼發現的脫、衍、倒、訛進行全面考校訂正;增添了1987年以后至今正式出版的方書及有價值的中醫藥著作中確實值得收錄研究的方劑;補充了1987年以后的方劑研究的新成果。對書中存在的疑問,從目錄學、版本學、訓詁學、校勘學等多種角度,進行校勘、輯佚、辨偽等考證,淘汰了原版中不切實用的資料以及一些冷僻的方劑,使之更系統化、準確化、實用化、現代化。修訂編纂十三年,她一字一句審核稿件,不憚其煩監督各個環節,使得《中醫方劑大辭典》第二版更充分地反映方劑學科的研究進展,更全面地展現每首方劑的文獻價值和使用價值,體現中醫方劑在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等方面的歷史成就和現代成就。
不忘育人初心,致力科研創新
以學為本,以德化人。吳承艷長期在中醫教育、科研、臨床一線工作,求真務實,治學嚴謹。她擔任《方劑學》《中醫學概論》《中醫文獻學》等六門課程不同層次的教學工作,教學效果經考核與學生網評均為優秀。作為博士生導師,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25名,還親自作為本科生導師,直接培養導師制本科生50多名。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吳承艷響應國家和學校“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在網絡平臺上為本科生及研究生進行線上教學,她將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理念與經驗穿插到教育教學過程中,為中醫學子們帶來了 “守正創新、與時俱進”的中醫防治疫病課程。
吳承艷認為,教學與科研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她致力于創新科研。2020年,她申報的“中國傳統醫學‘無名方劑’挖掘、整理與研究”獲批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者個人項目立項。該項目以散軼于各類醫籍的經驗無名方劑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無名方劑載體書籍及方劑本體的整理、考證、研究,探討醫家個體的治學、制方的學術經驗與思想以及不同時代背景下中醫文化差異,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播作出積極貢獻。
臨床精勤不輟,奮戰抗疫一線
正如國醫大師周仲瑛所說“中醫的生命力在臨床,診室就是最好的課堂”,吳承艷臨床工作三十余年,受家傳醫學影響,深諳經典古籍,同時結合臨床,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衷中參西,注重病機,精準辨證,活用方藥”的辨治疑難雜病的獨特見解,治愈了無數病患。
與此同時,吳承艷心系社會公益活動,她多次參加學校組織的義診活動,走進社區進行醫學科普講座,為社區居民診療治病,進一步傳播中醫藥健康理念。
抗擊疫情期間,吳承艷奮戰在抗疫一線,在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等多處坐診義診,參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診療手冊》中的方劑選定與方解撰寫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出的《治療新冠肺炎有效方藥》“三方三藥”傳統機理方解的撰寫。同時,她堅守教學崗位,將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經驗和做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為中醫學子們帶去第一手的防疫經驗和專業知識。
無論是文獻修訂還是教書育人,吳承艷肩負中醫人的使命,心懷教書人的熱忱,以守護人民健康、培養醫學棟梁為己任,展現著新時代的巾幗風采,詮釋著南中醫人的不忘初心。
https://mp.weixin.qq.com/s/fNyhj_3eFMQVqH73pnBw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