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醫藥大學程海波教授團隊,聯合南京大學孫洋教授團隊、江蘇省中醫院凌亭生教授團隊近日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中科院一區,IF:14.7)期刊上發表題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Reveals Shen-Bai-Jie-Du Decoction Retards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by Regulating the TMEM131-TNF Signaling Pathway Mediated Differentiation of Immunosuppressive Dendritic Cells”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參白解毒方可通過調節TMEM131-TNF信號通路介導的免疫抑制性樹突狀細胞的分化進而阻止結直腸腺瘤癌變。
結直腸腺瘤是結直腸癌最重要的癌前病變,大約85%的結直腸癌由結直腸腺瘤演變而來,該途徑被稱為經典的“腺瘤-癌”途徑,消化內鏡診療技術的發展為結直腸腺瘤的早期篩查與治療帶來了便利,但術后復發率高已成為結直腸腺瘤診療的一大困境。
參白解毒方是由苦參、白花蛇舌草、黨參和炒白術等組成的中藥復方,程海波教授團隊前期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結果表明參白解毒方可以顯著降低結直腸腺瘤患者術后復發率,減少結直腸癌發病風險,但作用機制仍未“講的清、說的明”。在臨床RCT研究基礎上,該團隊應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多重熒光免疫組化、液質聯用和表面等離子共振等技術解析了結直腸腺瘤癌變及參白解毒方治療過程中腫瘤微環境的變化,鑒定了參白解毒方的潛在有效成分及其直接作用靶標,建立“單細胞測序-液質聯合-分子互作”三位一體的中醫藥機制解析策略,借助臨床用藥前后的腸鏡腺瘤樣本以及小鼠自發腺瘤模型揭示了參白解毒方可通過調節TMEM131-TNF信號通路介導的免疫抑制性樹突狀細胞的分化進而阻止結直腸腺瘤癌變。這一發現不僅為中醫藥防治癌前病變提供了科學依據,更提示腫瘤微環境重編程可成為結直腸癌一級預防的重要靶標,推動結直腸癌防治策略從“晚期治療”向“癌前預防”的模式轉變。
南京中醫藥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程海波教授、南京大學孫洋教授和江蘇省中醫院凌亭生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陶玉泉、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馬屹諾和江蘇省中醫院顧立梅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江蘇省研究生培養創新項目、江蘇省中醫院結直腸息肉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創新中心基金等項目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38352500320X